首頁 > 設計手札 > 設計手札 > 從不理想到剛剛好|昌邑寰宇市小樓中樓的溫馨重生

設計手札JOURNAL

從不理想到剛剛好|昌邑寰宇市小樓中樓的溫馨重生

分享到

在每一個家的故事裡,最動人的地方,往往不是「第一次」裝修時的華麗樣貌,而是「再次重整」時的成長與理解。

這對住在昌邑寰宇市的小夫妻,原本以為新房一裝修完就能安心入住,卻在日常生活中發現——漂亮不等於實用,開闊不等於舒適。收納空間不足、動線不順、顏色壓迫感太強,讓他們每天回家都覺得哪裡不對勁。

於是,他們決定重新出發,找上我們,希望透過專業的樓中樓設計全室收納規劃,為這個小而溫馨的家,找到最剛好的平衡。

把收納,變成家的風景

這是一個不大的樓中樓格局,但每個角落都藏著生活的細節。

我們在不變動主要牆面結構的前提下,重新梳理空間配置,讓「收納」成為視覺的一部分,而不是被忽視的附屬。

客廳是屋主最在意的區域之一 ——他們收藏了許多模型、公仔與紀念品,這些都是生活中最有情感的片段。
因此,我們設計了一整面玻璃展示櫃結合系統櫃,以霧白與深灰交錯,利用節奏感的線條和光影,讓收納變得有層次、有呼吸。展示櫃背後的柔光,在夜晚成為一種溫柔的陪伴,也讓客廳成為真正能「放鬆」的地方。

這樣的全室收納設計,不只是解決雜物的問題,而是幫助屋主重新建立生活的秩序。每一扇門後、每一格抽屜裡,都有屬於自己的用途——當空間井然有序,心也會隨之安靜下來。

一進門,就有「回家的節奏」

對於我們來說,玄關不只是放鞋子的地方,而是家的開場白。
在這個案例中,原先玄關空間略顯侷促,缺乏功能分區。我們重新設計出坐式穿鞋區、收納櫃與雨具掛鉤 的整合式玄關,讓進出更順手。

整體色系以奶油灰室內設計為主軸,搭配霧面白與黑色細框線條,形成柔中帶剛的平衡。
屋主回家後,可以先坐下換鞋、放包包、掛傘,一氣呵成;當動線流暢了,生活自然也更輕鬆。這樣的小細節,正是讓空間「好住」的關鍵。

光影的層次,讓樓中樓更有溫度

由於樓中樓的挑高有限,我們利用低飽和度的色彩搭配與間接光源,拉出空間的延伸感。

客廳天花板的間接照明與電視牆弧形燈槽相呼應,柔光映在牆面上,即使不開主燈也能保有溫潤的氛圍。這樣的奶油灰室內設計調性,讓空間既現代又不冷漠。

樓梯間的黑框鐵件扶手與霧面玻璃,巧妙劃出界線又不阻斷視覺,讓整體更俐落。二樓的臥榻閱讀區與書牆結合,是夫妻倆最喜歡的小角落——白天陽光灑進時閱讀、晚上則成為靜靜放空的地方。這份靜謐,正是生活真正的奢侈。

設計的核心,是「懂生活」

很多屋主問我們:「你們的設計看起來很安靜,但不會太樸素嗎?」
我們總是回答:「因為我們想讓空間有餘地,留給生活去填滿。」

這次的改造,我們沒有刻意追求複雜造型,而是以細節與材質的對話為主。
櫃體的開合比例、光源的角度、層板的線條,這些都是在回應屋主的生活節奏。
樓中樓設計的挑戰在於垂直動線的整合,我們透過牆面與櫃體連貫,讓一樓與二樓視覺統一,達到「小而不亂、滿而不擠」的理想狀態。


家的樣子,應該是剛剛好

從第一次裝修的失望,到這次改造後的滿意,這個家的轉變不僅是空間上的重整,更像是一場「生活的再學習」。

設計,不只是追求美,而是幫助人們在日常裡感到自在與安心。

我們相信,一個真正好的空間,不需要華麗堆疊,也不需強烈對比。它只要能讓人每天回家時,覺得一切都剛剛好——那,就是設計最美的狀態。

在這間昌邑寰宇市的小樓中樓裡,
每一道光、每個櫃子、每個轉角,
都在訴說著屋主與空間一起長大的故事。

這裡,不只是房子,而是生活的延伸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TOP